京津冀一带气温逐步回升 长江中下游重归湿冷 在经历了上一轮大范围雨雪天气后,华北一带暖意骤减,气温已经普遍转为偏低水平。
心系国家事 是一种信念 在野外做勘查,遇山翻山,遇沟下沟,遇水涉水。是选择有趣的,还是重要的? 我国资源能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高,但矿产资源探明率仅仅1/3,剩余的2/3在哪里?能不能探测出来?这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底青云及其团队研究了20余年的课题。
团队创新设计了系列新型绿色溶剂,成功用于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利用、氨回收等工业项目。从2007年开始探索,经历过失败,走过弯路,吃过苦头,潘秀莲说:科研没有捷径,唯有勤奋努力。该研究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于是,一个坐着轮椅忙碌的身影出现在了实验室里,午饭同事帮忙打好,楼宇间转场有人推车,就这样有爱有痛地保证了产品按时出厂。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石,日常生活中的水杯、保鲜膜、吸管等都是以烯烃为原料生产得到的。
尽管我们陪伴家人的时间是挤出来的,但俗话说浓缩的往往是精华。我会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双一流建设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对某一所学校现有学科水平的评估,其更多体现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未来世界高等教育大格局中应当处于怎样的位置、我们的优势和特色应该怎样凸显等重大战略问题。
但需要指出,组成此类学科群的学科门类不能是人为设计出来的,必须是围绕某一具体问题自发形成的。实际上,强特色与跨学科并不矛盾,跨学科的目的就是强特色。比如,在后两类中出台代表作制度,教师们就会讨论,究竟什么可以作为代表作?国家级项目、国际有名的专利虽有但寥寥无几。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有一种担心在双一流建设中,对某些双一流身份过于强化的现象进行适当修正当然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防止某些高校以及地方教育管理机构片面理解此项政策,甚至刻意消除各高校乃至学科间正常的区分与层次。
目前,高校间的学科壁垒森严,传统的院系设置带来了学术资源的碎片化。二是看重对存量和增量的考查。
最后,只能出台综合性评价,既要看学术论文,也要看科研成果,还要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虽然有关部门一直在强调弱化双一流身份,但相信此轮过后,高校对于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会进一步提升。靠几个、十几个一流大学撑不起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双一流建设需要一流大学群体。作者:陈彬 温才妃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8 9:08:30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从风景这边独好到横看成岭侧成峰—— 代表委员纵论双一流的现在与未来 作为当下高教界最为关心的话题,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如何从学科高原到尖端放电,也关系到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区域特色发展中推动成果的转化和落地生根,产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一是清晰了总体目标,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从现实层面考虑,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把所有学科全部建成高峰,往往有几个顶尖学科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双一流建设针对的也基本是此类学科。如果从这一视角去看淡化身份问题,就会发现其背后所隐含的深意通过淡化身份的方式,为一些高校的发展去除不必要的限制与束缚,也为其他一些暂时没有进入该行列的高校创造更加宽松的竞争环境。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拨款差距大,各省份对地方院校投入的力度也不一。问题一:您认为近期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名单透露出了哪些信号?教育部提出将逐步淡化双一流身份色彩,对此您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高岭: 应淡化依附于身份的特殊利益 在本轮双一流名单公布后,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阶段双一流建设应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
对此,双非高校要立足跨越,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学科的战略理念,激发创新创造的发展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双一流高校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完成的任务相同,不同的是学科数量与特色差别。
这对于科研人员、教学人员的学术发展、成果产出、高水平人才培养都是有回报的,他们有这方面的积极性,关键在于高校在制度安排上要有顶层设计、有切实可行的举措。评价标准仍然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一致性较强,差异性不大。此外,高校还要在经费上多加支持。加之此前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也提及要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由此人们开始关注所谓淡化身份的问题。对于相关管理部门来说,在未来的双一流建设中,也应该在这方面给予有条件、有水平的高校更多自主权,允许它们根据自身实际,更加灵活地进行学科组织方式改革,从而使得学科组织架构更加合理。在我看来,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依然在于将相关学科视为整体,以学科群的形式进行整体布局,由此形成多学科大雁编队式的局面。
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必要一定给某所高校冠以某种特定的身份、类别或档次,而是应该鼓励各高校更加自主地在不同学科领域,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自主探索,为建立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基于此,也就产生了大学内部双一流学科与非双一流学科的平衡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学科生态问题。
在跟跑阶段,学科是可以进行相对细分的,因为这样才能在某个具体领域跟得紧,不容易掉队。在我看来,这次分类建设更侧重高校的学术特质和学术水平,而不再基于历史出身,例如,是出身原985工程大学、原211工程大学,还是出身于中央部委直属大学,甚至是研究型大学。
二是模糊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统称为双一流建设。怎样避免单一指挥棒带来的问题,让各类学校各得其所,这涉及的是评价体系。
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坏,不仅关系到普通学科的发展,也会对双一流学科的峰值和可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应赋予双一流建设高校更大自主权。一个学科有特色,往往被狭义理解为在该领域或某个研究方向上有特色。这几年,教育部的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探索。
双一流建设强调一流学科建设,与科学创新提倡的学科交叉的确会存在一些矛盾。加强特色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做好专业和课程的国际评估与认证等,进而实现双非高校的特色化发展。
但高校的特色学科往往是老学科,容易吃老本,横向拓展、交叉融合比较困难。双一流建设应搞清分类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应将有限的资源条件集中到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特色学科建设上来,让一部分基础良好、特色鲜明、具有特殊优势的头雁学科先行壮大起来,继而形成以特色学科为核心的优势学科群,实现特色学科的延伸和优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下一步,双一流建设更应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要努力将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的工作中,构建行政支持、院校主动、师生自发、社会需要的建设体系,营造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盘活机制,通过建制度、搭平台、强服务,让人才有归属感,真正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地方政府的支持讲究效益和产出,高校要扎根地方、主动作为、加强合作,满足行业需要和产业需求,以高质量的服务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以高水平的成果促进校地共赢。双非高校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于办学特色,这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的评价标准虽有改进,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然而,露出海平面的学科永远是少数,更多学科则在海平面下,对其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托举作用。
一是模糊了身份,不再以高校身份为主,而是以第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成绩、基础为目标进行建设。如此,我们不但很难达到给高校带来宽松竞争氛围的目的,反而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个要素是学术影响力。利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机遇,高校应主动布局交叉学科或跨学科建设项目,力求在一流学科建设上不断突破。
© 1996 - 2019 若即若离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瓦屋头